成都大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21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成都教育资讯日报

[复制链接]

103

主题

120

帖子

528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52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5-9 07:10:2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一、新文杂谈
    (一)“进步”的诱惑

   
自达尔文以来,生物学家忽然意识到,原来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——亲缘的相似性,也就是常说的遗传与变异,有着一套既明显又巧妙的机制,这让他们非常兴奋。在此之前,在医生、牧师、哲学家和博物学家还在承担生物学工作的时代,人们一直认为,遗传就是本质上的一成不变,而所谓变异,其实乃是环境影响的结果。比如气候变化,又比如用进废退。直到18世纪,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仍然坚信,白人长期生活在热带就成了黑人——强烈的阳光作用于白人的肝脏,胆汁就会变黑,进而色素沉着,黑人就是这么出现的。然而,当达尔文提出,变异和遗传一样,环境的影响必须通过内在的机制起作用,几乎所有关心生命现象的学者都被他吸引,并投身于这一场大讨论。其中活跃的身影,不乏统计学家们。就最基本的哲学观而言,统计学家天然地与生物学家亲近。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对象,生命是一种永远无法排除例外的现象。假如一个研究者说,产后的母猫为了躲避入侵者,会叼着幼崽寻找更秘密的隐匿。任何一个内行都懂得,这个说法只在概率意义上成立。因此有人总结,生物学只有一条普遍定律,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。正是这样的例外,令一直梦想驯服偶然的统计学家感兴趣。在生物进化的问题上,达尔文本人很谨慎。为了避免价值上的误判,他长期拒绝使用“进化”(evolution)这个词汇。据说,他还拒绝了马克思将《资本论》第二卷题献予他的请求。但是,信徒总是狂热的,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进化论的热忱。统计学家试图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捍卫达尔文。特别是为遗传与变异的内在机制——自然选择提供数学证明。这一动机最直接的成果,就是高尔顿、皮尔逊和费希尔等人创立了生物统计学派。这帮人的思路是,将不可观测的生命现象,例如某个物种长时段的遗传变异,转换成这个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特定“表型”(Phenotype)或“性状”(traits)的测量。然后,计算这些参数的概率分布,继而推断出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之间的相关度。这一思路在韦尔登(Rerhael
Weldon)那里形象化了。这位统计学家从河道的淤泥中抓了数百只螃蟹,一半封在装有淤泥水的广口瓶里,另一半封在装着干净河水的瓶子中。隔段时间他打开瓶子,测量两组螃蟹的存活数,以及蟹壳的大小,来计算它们的概率分布。由于韦尔登死于一场滑雪事故,皮尔逊接替了他的工作。在后来的报告中皮尔逊表示,这个统计实验足以证明,在含有淤泥的水中,大螃蟹比小螃蟹更容易存活。并且,经过许多代后,选择的累积效应将对群体产生持续的影响。总体而言,旧有的统计学是一门描述性的学问,生物统计学的思路改变了它,使之变得敢于预测和推断了。不仅如此,生物统计学也给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启示。按照它的理念,各个领域都可以用概率统计的方法,来考察那些不可观测的事物。比如药物治疗的长期存活率、通胀情况下的经济走势,以及大量粒子的运动轨迹等等。但是另一方面,生物统计学也将计算的狂热推到了极致,造成的伤害迄今可见。他们的本意是见微知著,结果却往往是以偏概全。譬如当时就有生物学家质疑统计学家,凭什么就认定蟹壳的大小就一定跟死亡率相关。韦尔登辩解说,小螃蟹活不过大的,那是因为它们的鳃太小,很容易被淤泥堵塞。很显然,这个辩解在生物学家那里未必站得住脚。那些容易辨识的表型或性状,不过是方便测量和计算的参数,却被他们认定为原因。可见,喜欢偶然的统计学家骨子里也挡不住因果律的诱惑。他们没有察觉,当未经检验的观念成为计算的前提,自己正在滑向倒果为因的泥淖。倒因为果的危险还来自当时的意识形态。具体而言,就是哲学家斯宾塞(Herbert
Spencer)鼓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。这种将进化论曲解成“适者生存”的进步哲学,迷惑的绝不只是那些相信成王败寇的普通民众。事实上,统计学家不但相信,而且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进步观。今天看来,这种错误远远超出了知识的范围,毒害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。正是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,生物统计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提出,文明社会限制了自然选择的作用。言下之意,这将使得品质不良者不会完全遭受社会的淘汰。他呼吁国家积极地行动起来,控制劣质人口的大量繁衍,提高优质人口的数量,用人工选择的手段避免整个族群的堕落。1883年,高尔顿发明了“优生学”这个概念。1904年,他创建了优生学国家实验室。不久,他又创立了优生学教育协会,出版了杂志《优生学评论》。皮尔逊、韦尔登和费希尔都为优生学贡献了生物统计学的新知识新方法。在他们的推动下,德国很早就开始普遍施行对“不适者”的生育限制。1906年,美国优生学委员会成立。1910年,美国还建立了优生学统计局。到1912年,首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召开。短短二三十年,在生物统计学的帮助下,优生学使人们普遍相信,对遗传变异的控制,是管理人类种族繁衍兴衰的科学方法。这种观念最丑陋的产物就是纳粹的“纯化”雅利安人的计划,以及最终的种族大屠杀。社会学家鲍曼(Zygmunt
Bauman)指出,优生学与大屠杀一脉相承,本质上都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,即系统地利用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,将自然法则运用于人类的一种尝试。这是对优生学最严厉的指责。那么,作为优生学的基础,统计学应该接受怎样的审视呢?至少有一个事实是清楚的:如果说17世纪的统计学是政治算术,那么这一次是统计学自己放弃了权利。
    (二)人大招生监督员不应成“公关花瓶”
   
近日,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纪委办公室、监察处的网站上发布消息,准备面向社会公开征选本科生招生社会监督员,以参与监督本科生招生工作。人大推出的社会监督员制度,是迄今我们能观测到的最为大胆之改革,值得喝彩。长期以来,高校招生工作严重依赖于内部监督,虽然校纪委、校监察处或许在严格行使职能,但其仅仅只是学校内部机构,而且级别往往逊于由学校最高领导挂帅的招生委员会,内部监督失效可想而知。在同一考区、统一考试与统一录取制度下,单个学校的内部监督风险不一定立即会暴露为问题,而在没有上级监督的自主招生中,单个学校这些弊端,则可能酝酿成重大问题。人民大学前招生处处长巨额腐败案,就是一例。而人民大学引入社会监督员,就是旨在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,以填补内部监督不足之缺陷。然而,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“神圣的社会监督员”的选任与职责之时,我们就难对这类“重大改革”再生“喝彩之意”。据报道,社会监督员主要职责有四:一为听取权,听取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情况汇报;二为要求答复权,对群众反映问题要求学校做出答复;三为旁听权,可旁听有关会议;四为巡视权,可巡视网上录取现场。这四类权中,听取权、旁听权和巡视权,仅只是完成监督的基础信息工程,信息对称虽然至关重要,但却不等于监督权。于内部监督权相较,社会监督员的监督权,明显处于“无监无督”的状态。这样“空心化”的外部监督权,根本起不到有效补充与协作内部监督之效。大凡监督权,必起于监督人选任中的“利益避让”原则,这才是合格的社会监督员之起点。在实际运作中,因考虑到利益关系变动因素,还要设置“监督员回避制度”,凡在被聘任的监督员中临时出现利益冲突之时,任何关系人都可申请该监督员回避。为了做到这一点,监督员选任工作中,越是由独立一方来主持,所选到的监督员的公信力就会越高。人民大学将选任的社会监督员,完全由内部人来选定,这使内部人有“收买”外部人信用的大量机会,导致监督失灵。而从监督权上看,监督权的核心就是对发现问题拥有自主调查与提出处罚建议的权力。没有此权,监督就是一种形式主义。一些陷入丑闻的机构,常推出“社会监督员”来修复形象。这类公关攻势,虽不伤大雅,但依然只是个“花瓶工程”。社会监督员唯有跳出“公关花瓶”,才会真正起到公众所期盼的社会效果。
    二、每日教育精选
    (一)学校是否患上了改革疲劳症
   
近日,北京市少年宫招生爆棚的现象,引起媒体关注。据报道,为了给孩子报上名,有的家长竟半夜排队;原计划四天的报名时间仅用一天就招满,火爆场面堪比春运。为什么北京市少年宫如此受家长热捧?有人认为是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稀缺,口碑好的少年宫便人满为患;有人认为是北京市少年宫品牌好,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比,收费又低,可谓“物美价廉”,自然就挤破头。这些都言之有理。但在笔者看来,少年宫报名如此红火,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市场欣欣向荣,实质上都折射出一个问题:当前的学校教育缺少活力,缺乏魅力。对此,每一位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校长、教师,都应该好好反思。中小学还能够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吗?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,必然需要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资源作支撑。多年来,教育部门不重视乃至忽视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,导致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两张皮,学校教育在体系内循环,自我封闭,自我欣赏,其活力因而大大降低。要焕发教育的活力,就要提高学校的开放水平。一方面,行政部门要为学校解除开展校外活动的顾虑,不能因为学生安全问题因噎废食,同时还要大力协调、整合、建设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,为学校教育提供“施展拳脚”的广阔空间;另一方面,校长、教师要拓宽视野,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,自觉统筹考虑调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,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发生,以丰富他们的体验、激发学习的兴趣。家长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吗?在一些教育者和媒体的眼里,素质教育不能深入实施,应试教育大行其道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不买账;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阻力,就是来自家长。到学校采访,有的校长、教师抱怨,家长的理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。少年宫受热捧,校外兴趣班的流行,可以纠正我们的偏见了:家长原来不只是看重分数,而是渴望孩子基本素养的提升、身心更为均衡的发展。实际上,不是家长落伍了,而是学校教育与家长眼里的素质教育常常背道而驰。要让学校教育富有吸引力,就不能把家长推向对立面。校长、教师或许应该放低姿态,去倾听、理解家长的需求,并试图从社会、家长的角度重新理解教育。苏格拉底说,自己之所以比别人智慧,就是承认自己无知。一个智慧的教育者亦如此,不是处处傲慢地炫耀自己的专业、高明,而是谦恭地谛听社会、时代的声音,从而真正把握教育的大势。学校是否患上了改革疲劳症?传承文明的学校教育,需要保持基本的文化品格,坚守教育良知和理想,不做“墙头草”。但是在转型社会,改革是保持一个单位、一个系统活力的必要条件。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。当社会的大潮向着某个方向浩浩荡荡前进时,学校教育必然要作出适当的反应、调整。几十年来,我们的社会日益开放、民主,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、多元,社会、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,尤其是对学校教育的内涵、品质更为关注乃至挑剔。可是,一些教育部门、教育者依然故我,沿着惯性重复昨天的故事。由此,本来格局宏大的课改竟窄化为改课,“教育规划纲要”的伟大蓝图也被个别地方、学校束之高阁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来后,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闻风而动,比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,要调整培训教育的方向,“从简单的励志教育拓展开来,逐步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”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一些公办中小学校长“见惯不怪”,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信息置若罔闻。多一分这样的麻木和惰性,学校教育就将少一分生气和活力。学校是教育系统最关键的细胞。学校有活力,一个国家的教育才有魅力。解放校长、教师,激发他们自我革新、自觉创造的热情,从而唤醒每所学校澎湃的活力,乃是当前教育改革紧迫而伟大的任务。
    (二)开放校园体育设施需制度保障
   
在全国范围内,体育场地和设施主要分布于校园,在一些大城市,校园占比甚至高达七八成。由于被视为“校产”,校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服务对象,通常局限于校内师生,周边居民即便朝夕相望,也难得获许进校锻炼。这种情况,在中小学校园表现得就更为典型,它们不仅平时大门紧闭,就是到了寒暑假期也不对外开放,造成了体育资源的大量闲置甚至浪费。多年来,社会对此一直呼声不断。在国家层面,国务院印发的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1—2015年)》也有明确要求:“学校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,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,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。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,要便于向公众开放。”从各地实践看,成效参差不一。在江苏,从1999年即已开展试点的无锡,截至去年开放率已达到63.5%,该市也制定了相应实施办法。但在更多城市,校园开放仍然小步慢走,有的开过又关,难以满足市民需要。究其因,问题还是出在缺乏可操作的制度保障上。比如,各地学校普遍对开放校园持观望甚至疑虑态度,他们担心设施维护成本、校园秩序维护和安全管理、意外伤害责任认定等诸多问题。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安排化解学校之忧,就很难推动校园长期开放。再比如,校园开放涉及多方,社区、街道乃至上级政府部门应担何责,如何协调、监督和奖惩,也都需要清晰界定。此次杭州出台的实施办法,其亮点有三:政府牵头总协调,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管理人员、场地维修、设施配置和更新、公众责任保险等经费,统一组织居民进校健身公众责任保险;社区与辖区学校签订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协议,制定开放制度等,为每所开放学校至少配备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1名;建立群众监督和政府抽查制度,督促开放落到实处,等等。这些规定细致明确,有助于将开放举措长期推行下去。体育不仅是增强全民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,也是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。按照有关规划,未来南京将打造“亚洲体育中心城市”和“国际体育名城”,到2015年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,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2015年达到50%以上。在开门迎接市民上,南京的不少高校已经行之有年,一些中小学也在摸索探路。要让这项便民利民之举惠及更多市民,南京亟需在制度层面再进一步,用制度保证“校园大门常打开”。
    三、图文热帖
    (一)叔叔和我过小年
    (二)寒假作业自由选

    (三)我给小鸟安个家

    (四)4名小学生体验“独居”生活
5天仅花260元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